详细信息

河北日报发表王刚会长、王莹副会长的理论文章

添加时间:2014-08-23 17:24:56   浏览次数: 次    【 】   打印   关闭窗口

 2014年8月13日,河北日报理论版(知与行栏目)发表署名王刚、王莹、何莉辉的文章。全文如下:

深挖地域文化 深化善行河北

《河北日报》(2014年8月13日) 07版

□王刚 王莹 何莉辉

    “善行河北”主题道德实践活动,根植于深厚的河北地域文化,充分体现了新时期“坚韧质朴、重信尚义、宽厚包容、求实创新”的燕赵风骨,为河北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智力支持,有效推动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燕赵大地落地生根。从实践看,“善行河北”要取得更大成效,一方面要依托地域文化,探寻河北文化的善源,增强文化认同与文化自信;另一方面要从实际出发,不断创新和开拓更多载体,推动活动深入开展。

    强化创新理念,深挖地域文化。河北历史悠久,有着独具特色的地域文化,蕴藏着丰富的思想道德资源。“善行河北”道德实践活动之所以传得开、叫得响,得益于对优秀传统文化中道德资源的挖掘和利用。深入推动活动开展,需要进一步创新理念,深挖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内涵。其一,提升对文化重要性的认识,对历史文化特别是先人传承下来的价值理念和道德规范,准确把握其本质、内涵,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其二,强化创新理念,加强地域文化研究,营造开放包容的发展环境。要通过政策扶植、市场培育,建立政府主导、学界驱动、企业运作三位一体的地域文化创新机制。积极兴办文化创意实体,把“善行河北”品牌建设拓展至实体经济层面,如大众传媒等文化创意产业。文化创意归根结底是文化内容的创新,把“善行河北”品牌建设融入文化创意产业,不仅能够使产品的实用性与思想性高度统一,让人们在享受文化服务的同时寓教于乐,还有益于增强企业文化影响力,凸显“善行河北”的文化张力。

    着眼寻常善事,传播地域文化。节约一粒米、少开一天车,不随地吐痰,不乱写、乱画、乱扔垃圾,不说脏话粗语,不闯灯越线、争道抢行……这些看似普普通通的平凡小事,体现着居民的文明程度,反映了“善行河北”的文化影响力。深化拓展“善行河北”,应着眼于这些寻常善事,以传播地域文化为抓手,树立人即媒体的传播理念,创新载体、培育环境。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准绳,从实际出发进一步细化道德准则,使之融入到规章制度、行为守则、礼仪规范等人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影响像空气一样无所不在、无时不有。要摒弃高、大、全的空洞说教,做到因势利导、以情感人、以理服人。一方面通过政府引导、媒体宣传、舆论监督、艺术创作、文化交流等,努力营造人人向善、人人行善的社会文化环境,借助互联网、数字电视、手机、影视节、艺术节、文化展会等平台,积极推介“善行河北”的文化产品,打造文化建设的新亮点;另一方面要把“善行河北”主题道德实践活动真正融入地方文化教育体系,完善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三位一体的道德教化网络和育人环境,探索多层次的、具有河北特色的道德养成机制和法律制约机制。通过文化认知、文化认同激发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让普通民众自觉自愿地传播河北地域文化,争当文明河北人,争做“善行河北”的践行者。

    这篇文章是我学会会长王刚、副会长王莹的又一力作。“善行河北”主题道德实践活动,是当前我省经济社会建设中正在进行的对意识形态上层建筑领域的文化创新活动。它依托地域文化的创新和创造,浓缩地域文化的菁华,引领时代文化与社会风尚。本文以地域文化挖掘为切入点,深化“善行河北”主题道德实践活动,提出了河北文化挖掘、创新与“善行河北”活动相结合的实施方案,指出要树立人即媒体的河北文化传播理念,旨在推进河北地域文化的理论研究与社会实践,建立“善行河北”语境下的新的河北文化艺术教育体系。文章的发表在我省社科界引起强烈反响。


上一篇:保定市乡土艺术研创基地揭牌  下一篇:王莹副会长携会员参加首届澳门国际古筝音乐节
回顶部

冀公网安备 13060202001134号